只剩下一尊耶穌像的教會

──救援基地鷹取教會

阪神大地震發生前,神戶市長田區野田北部的街區約有900戶、2,000名居民,其中大多數房屋是戰前建造的連棟木造長屋。震後,這個地區的房屋全毀率高達70.4%,而坐落於此的鷹取教會也未能倖免,遭受毀滅性的破壞。

烈火中倖存的耶穌像

地震發生時,鷹取教會的神田裕神父正準備就寢,突如其來的劇烈搖晃讓屋頂彷彿要被掀開。他急忙拿起坐墊遮住頭部,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,跌跌撞撞地爬過被土壁殘骸掩埋的樓梯。當他終於步出戶外時,天色已微亮,映入眼簾的是整座教會倒塌的景象。

不久後,附近的建築開始起火,隨著午後風勢增強,大火迅速蔓延至教會所在的區域,濃煙遮蔽了天空。當晚,大火一直延燒到耶穌像前才止住,教會的建築物除了司祭館躲過一劫外,全都付之一炬。

117地震當晚的大火,一直延燒到聖心耶穌像前才止住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「是奇蹟?」

而被燒到只剩下一尊耶穌像的鷹取教會,吸引了媒體的關注,記者們紛紛趕來採訪。

「這個耶穌像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奇蹟?」記者問道。

「奇蹟?有嗎?」神父反問。

「這區的建築幾乎全毀,但耶穌像卻安然無恙!」

「這哪是奇蹟,是人們努力滅火的結果。」儘管他多次強調,是居民們奮力撲滅大火,才讓耶穌像得以保存,但「烈火在耶穌像前熄滅」的故事,仍在報章雜誌與人們口耳相傳中,逐漸被塑造成「神蹟」。

被燒到只剩下一尊耶穌像的鷹取教會,引發新聞媒體的關注報導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戴上工程安全帽的耶穌像

後來,神田神父為耶穌像戴上工程安全帽,並在脖子上繫上毛巾。

「如果耶穌真的來到這裡,看到震後的慘況,祂一定會是這副打扮,投入震後重建的工作。」這尊張開雙臂的耶穌像,彷彿在召喚有志之士加入震後重建工作,激勵了無數志工前來協助。

這場地震奪走了野田北部41條人命,其中鷹取教會所在的海運町就有5人罹難。回想當時,神田神父心中充滿懊悔,並非為了教會的焚毀,而是因為當地居民遭受無情的災害時,自己卻未能及時伸出援手。

神田神父始終未料到附近有人被活埋,忙於搶救教會的他為此深深懊悔自責,這場災害來得太突然,加上救援經驗不足,因而延誤救援行動。  「如果平常就與鄰里互動,彼此熟識,救援行動應該會更快、更即時……不能再發生第二次的懊悔,必須與當地居民建立更深的連結。」

神田裕(右)神父認為如果耶穌看到地震後的慘況,一定會戴上工程安全帽、綁上毛巾,投入震後重建的工作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如何成為關心人們的教會

這想法深深植入他的腦海,也讓他重新思考:「天主教的本質是什麼?教會的存在意義是什麼?如何成為真正關心人們的教會?

1995年阪神地震發生,神田神父已在鷹取教會擔任神職4年。震後他帶著「重建這座美麗城鎮」的決心重新出發,積極投入災區復興,不僅擔任野田北部災害對策本部副部長,鷹取教會的場地也被挪出來作為救援基地,成為震後重建的重要據點。

一座曾經化為灰燼的教會,最終成為希望的燈塔,引領著重生的道路。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