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救援基地到多元共生

——鷹取教會的蛻變

義工元年的開啟

阪神地震發生後,來自全日本的義工潮水般湧入。根據兵庫縣政府粗略的估計,超過100萬人投入災後救援與重建工作,這場大規模的公民行動,使1995年被譽為日本的「義工元年」。地震成為日本NPO發展的重要推動力,震後僅兵庫縣便誕生超過300個義工團體,投入各種社會服務領域。

在這波義工潮中,鷹取教會成為震後救援的核心據點,來自日本各地的志工齊聚於此,投身多元的重建工作。據統計,鷹取教會救援基地有登錄的志工人數達4,000至5,000人,加上未登錄的志工,總數更接近1萬人。

地震後應取教會成了志工們救援活動的據點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多元族群的挑戰與共生契機

震前,約有760名越南人居住在神戶,其中多數生活於長田區,並在當地工廠工作。然而,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家園和生計,讓許多災民對未來感到茫然。長田區原本就是族群多元的社區,但長期缺乏相互溝通,彼此存在著一道無形的高牆。

震後,這種隔閡更加明顯。在公園的臨時避難帳篷區,由於語言不通、文化差異,加上救援物資分配不均等問題,日本人與越南人之間的摩擦不斷,甚至頻頻發生口角衝突。

以廣播拉近距離

為了打破文化與語言的隔閡,鷹取教會救援基地於3月成立社區廣播室,並於4月開始以越南語播放廣播節目。同時,特別製作「越過大海的朋友」單元,以日語介紹越南的文化、歷史,以及「難民」的概念及由來,希望促進雙方理解,縮短彼此的距離。

FM わいわい電台,透過多語言發送地方生活情報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
在地震滿屆滿一週年時,在紙教堂Paper Dome舉行「FM わいわい」廣播電台的成立大會。「FM わいわい」不僅提供日語與越南語的資訊服務,更擴展到10種語言,為不同族群的災民與居民提供生活情報。

從「救援基地」到「鷹取社區中心」

震後1千天,鷹取教會救援基地的名稱即刪除教會二字。為了擴大服務範疇及長遠發展,2000年4月,救援基地正式更名為「鷹取社區中心」。同年8月,進一步成立法人組織,其下共有9個NPO團體,涵蓋多個社會服務領域:

.鷹取週六學校:為外籍孩童補習日語。

.FMわぃわぃ電台:以10種語言發送地方生活情報。

.Leaf Green:支援老年人、身心障礙人士的生活。

.Tour de Communication:以電腦、攝影支援地方活動。

.非政府組織「越南人在神戶」:旅日越南人士的社群。

.多國語言中心-FACIL:翻譯、口譯事業的整合組織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.亞洲女性自立計劃:對於外國女性自立生活的支援。

.世界兒童社區:協助養成孩子們的多元文化價值觀。.兵庫縣非營利組織情報通訊支援網路:為市民活動提供情報技術支援。

鷹取教會匯聚了一群志工投入各式各樣的重建工作。亞洲女性自立計畫積極為女性創造就業機會與女權保障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
回顧阪神大地震的歷程,神田裕神父感慨地說:「有相聚,才會產生能量,有了能量,才會激發新的想法,我們就像細胞分裂那樣,一步步走了過來,而且還會繼續走下去。」在地震的廢墟上,鷹取教會不僅重建,更為長田區的多元共生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。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