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跨越國籍與宗教的重建之光

阪神地震的慘烈災情—傾頹的大樓、斷裂的橋樑、熊熊烈火,以及悲愴驚恐的人群……讓東京的12家無線電視台瞬間成為災難頻道。身在東京的建築師坂茂(Shigeru Ban),透過新聞報導看到無數人在倒塌的建築中罹難,而來自各地的醫師、護士、NPO組織與一般市民,則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救援。他不禁思索:「身為建築師的我,究竟能夠做什麼?」

滿目瘡痍中的鷹取教會

1995年1月底,坂茂決定親赴神戶,看看自己能不能幫上什麼忙。他輾轉來到「災後只剩下一尊耶穌像」的鷹取教會。映入眼簾的,是滿目瘡痍的街景,宛如只有從書籍上才能看得到二戰後東京的廢墟景象。而鷹取教會就在一大片斷垣殘壁的盡頭,來自不同國籍的災民們,在倖免於難的耶穌像底下默默地舉行露天彌撒。

   阪茂希望能為集結在教會的志工們,提供更理想的工作環境,於是主動跟神田裕神父提出一個構想:利用紙建材的輕巧與組裝迅速的特性,來興建一座「紙建築」。然而神父一聽卻難以置信,當下嚴詞拒絕:「你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被火燒成這樣的嗎?」在滿目焦土中,坂茂竟提出用「紙」來蓋房子,讓神父無法接受。「當有形的教會傾倒後,真正無形的教會終於出現。」神父明確表示,在社區住宅尚未重建之前,教會不會重建。

阪神地震發生後大約有1萬名志工,曾以鷹取教會為活動的據點。
阪神地震發生後大約有1萬名志工,曾以鷹取教會為活動的據點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從「教堂」到「社區集會所」

雖然遭到拒絕,坂茂卻深受神父這番話觸動,更堅定了要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的信念。此後,他利用東京事務所工作的空檔,不斷往返神戶。

震後,野田北部屋毀7成,居民缺乏社區聚會空間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坂茂提出新方案——為社區打造一處集會所,並承諾負責籌募建設經費與義工招募。這樣的提案終於獲得神田裕神父的首肯。

紙教堂的設計採用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作為外牆,內部用長5公尺、直徑33公分、厚度15公釐的58根紙管支撐,形成可容納80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。這個構想來自巴洛克時代建築師Bernini在設計羅馬教堂時所使用的概念。紙管構成的橢圓形與外牆之間,形成一條迴廊。內部橢圓長周的紙管排列緊密,作為舞台及祭壇背景,而入口處的紙管間距較大,在進入大廳後,屋頂棚幕透射入內的天光,令人有種向上昇華的奇妙感受。紙教堂的原始用途是社區集會中心,但禮拜天也作為教會的彌撒場地。

集結義工、社區居民與教友的力量,紙教堂在廢墟中興建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
大家來蓋紙教堂

為了籌措1仟萬日幣的建設資金,阪茂透過展覽會、投稿呼籲、電台宣傳與巡迴演講等進行募款。他的努力也獲得韓國首爾市一位教友捐款200萬日幣的支持;而平成建設社長高橋松作,捐出母親喪禮的100萬日幣香奠金;多家建材業者慷慨提供所需材料,使計畫得以往前推進。

   招募的160多名志工,大多是坂茂在各大校園演講時,受到計劃吸引而來的建築科系學生。1995年7月23日,紙教堂正式動工。在義工、社區居民與教友的共同努力下,這座充滿希望的建築於震後8個月的9月17日完工,義工們並將它取名為「Paper Dome」。  在接下來的10年,紙教堂不僅成為神戶震後社區重建的重要精神標誌,也開啟了教會、社區與NPO的跨領域合作,推動多元共生的理想,讓災區不僅從物理空間中重生,也在人與人的聯繫中重建未來。  *

紙教堂Paper Dome是神戶震後社區重建重要的精神標的,以此為基點開啟教會、社區、NPO跨領域的合作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