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來的強震讓神戶陷入黑暗

1995年1月17日清晨5點46分,一場芮氏規模7.3的地震,襲擊日本第6大都市——神戶,短短20秒的劇烈搖晃,讓這座繁華城市陷入驚恐與混亂之中。

震源深度僅約14公里,屬於都市直下型的阪神.淡路大地震,強烈的破壞力摧毀了大量建築與基礎設施。神戶港內有22處碼頭扭曲塌陷,新幹線鐵道也扭曲斷裂,曾被譽為全球最穩固的阪神高速公路,有長達500公尺的橋面崩塌,甚至巴士懸掛高架橋上的驚悚畫面。

長條木屋、製鞋廠大本營的長田區,災情慘重。
長條木屋、製鞋廠大本營的長田區,災情慘重。 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像戰火過後,神戶變成灰燼之城

這場地震造成67,421棟房屋全毀,其中6,965棟因地震引發的大火而付之一炬。滿目瘡痍的城市猶如經歷戰火洗禮,濃煙瀰漫,神戶瞬間變成巨大廢棄物的傾倒場。超過22萬名居民被迫撤離,分散安置在599個臨時避難所。震災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兆6千億日圓,相當於當地一整年的國民生產毛額。


長田區化為焦土,產業重鎮付之一炬

在4,571名罹難者中,有58%為60歲以上的長者,其中多數居住在老舊的木造長屋,依靠政府年金或生活保護津貼度日,行動能力不便,因而在災難中成為高風險族群。

長田區是戰後木造長屋的聚集地,也是日本製鞋產業的核心。工廠存放大量易燃物,加上消防設備因地震受損,導致大火迅速蔓延,使長田區成為受創最嚴重的區域,全、半倒建築比例高達57.2%。

長條木屋、製鞋廠大本營的長田區災情慘重,當中野田北部社區更超過七成的房屋全毀。(照片提供/神田裕)

多元社區的重建挑戰與契機

長田區的13萬居民來自28個不同國家,其中包括大批韓僑及後來加入勞動市場的越南籍移工。多元族群的存在,使得震後重建工作更加複雜,但也吸引了各界專業人士的投入——義工團體、建築師、大學教授、教會與企業等,攜手展開長田區的震後創生行動,為神戶的重建奠定堅實的基礎。 *